關於人類,樂觀和悲觀總是交替而來,年度圖書推薦

 

人文類好書:

《他們應當行走》《檔案:一部個人史》《匠人》《自由的基因》《鴉片戰爭》

每當“內容已死”、“人人都是作者”、“信息碎片化”這些陳詞濫調出現的時候,那些卓越的寫作者都會適時出現,挽救人類淺薄而且迷失的靈魂。

我們嘗試著開始推荐一年以來的好書。

這是媒體的責任。

這個榜單基本上針對的是2015 年在中國出版的新書(還是有幾個英文版的書混了進來,以後我們會更嚴格一些)。

它來源於20 幾家專業出版機構的自薦和推薦,十幾個讀書類微信公眾號的推薦,《好奇心日報》編輯、記者的推薦,好奇心研究所針對讀者的調查。

綜合所有意見之後,在初始名單的基礎上,我們選擇了這23本作為《好奇心日報》2015年度推薦圖書。它分為商業、科技、人文和生活美學四個單元,在元旦三天逐一發布。

《好奇心日報》的幾個執筆者盡量讀完了這些書,真誠地認為它們的確不錯。

 

 

 

 

 

 

 

 

 

 

 

樂觀的和悲觀的,總是不知不覺中緩慢地展開

關於人類,樂觀和悲觀總是交替而來,年度圖書推薦

 

《他們應當行走》

美國往事之小兒麻痺症

[美]戴維·M. 奧辛斯基(David M. Oshinsky)

 

清華大學出版社/ 果殼閱讀

出版年: 2015-9

定價: 52.00

喬納斯·索爾克去世之後,《時代》周刊的評價是:“要評價醫學界的偉人,有一個好辦法,如果因為他的貢獻,我們已經徹底忘記了他曾為我們帶來了什麼,那麼他的成就無人能及。以這個標準來衡量,喬納斯·索爾克博士的地位很高很高。”

《他們應當行走》講述的是美國人如何戰勝小兒麻痺症(脊髓灰質炎)的故事。喬納斯·索爾克因為疫苗的發明者而成為這本書的主人公之一,這本書的另外一些主人公是他的同行、前輩,和幾個社會活動家、營銷組織者,隱含在背後的主人公則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脊髓灰質炎患者富蘭克林·羅斯福和二戰前後各30 年間雄心勃勃的美國人。

除了《時代》周刊的訃告,還可以證明喬納斯·索爾克成就的是他說的兩句話。第一句是他的疫苗成功上市之後,被問及疫苗專利權時所說:“要我來說,它屬於所有人。脊髓灰質炎疫苗沒有什麼專利權可言,你能說太陽的專利權是誰的嗎?”另外一句則是很多年過去以後,又有傳言說及他獲得諾貝爾獎時,他說:“自己不需要諾貝爾獎,因為大部分人都相信他已經拿過了。”

顯然這是一個樂觀​​的故事。雖然這個病真正爆發是在抗生素發明以後,並且幾乎是針對中產階級的城市人口,這讓人多少感覺到一點絕望,但要知道這可是美國心氣最高的幾十年,在這場全民與疾病的競賽中,美國人畢竟贏了。

作為一個幾十年之後的旁觀者。我覺得它真正的樂觀在於:如今經常讓我們感覺與發達國家相比自嘆弗如、經常被詬病的許多東西,可能並非難以解決,只要這個社會更加富足、更加文明的趨勢持續下去。

比如,清潔的概念——我一直以為這是文明的基礎。100年前,“美國人”和“清潔”兩個詞語幾乎不會出現在同一個句子裡。“1900年,牙刷在美國還是稀罕物,除臭劑和洗髮水更是聞所未聞。很少有人每週洗澡超過一次,每個月洗頭超過一次。飯前便後洗手的人更少。隨地吐痰差不多算是全民行為。旅行者與素不相識的陌生人分享床鋪。大部分房屋沒有紗窗,天氣一暖和,昆蟲就成群結隊地湧進屋子。水源未經過濾,食物冷藏條件很差,或者說完全沒有冷藏。城市裡臭氣熏天,全是垃圾堆、馬糞、屠宰場、制革廠和露天污水管的氣味”——所有這些我們今天的擔憂,隨著文明富足將會得到改善。

另外一個例子是,即使是在二戰前後,用兒童來做小兒麻痺症的疫苗實驗也是被允許的,那些“可能安全”的“用於兒童”的實驗堂而皇之地出現在醫學報告中,“這些話在今天聽起來簡直讓人毛骨悚然”。為了製服這個疾病,美國醫學實驗室里大約總共屠殺了10 萬隻猴子。

這些跟醫學倫理有關的、人類和動物權益的意識,如今已經更完善。實際上,只隔了十幾年工夫,另外一個疫苗研究者希拉里·科普羅夫斯基回憶說:“如果這樣的事兒放到現在,我們會被丟進監獄,公司也會遭到起訴。”

社會進步不僅表現在戰勝了疾病,也在於人類與世界相處的方式更加友善。這可能是我們收穫的最樂觀的那一面。

當然,悲觀也以另外一種方式呈現。人類曾經做得很好的事,未必在以後還會做好,人類曾經經歷過的痛苦,​​未必會成為未來的借鑒。

看這本書,很容易讓人想到2003 年中國的非典型肺炎(Sars)的爆發和流行,讓人想起“七天建成小湯山非典醫院”的傳奇,這被認為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典範之作,充滿了對社會制度優越性的讚美。但如果你知道,在另外一個制度裡,在沒有政府參與的情況下,美國人做成這件事只用了54 個小時。

小兒麻痺基金會決定搭建一個臨時醫院,並為此提供人員和設備:“醫院建築是當地居民在附近的夏令營場地上搭建的。基金會公開招募志願者,數百人前來應徵。商人捐獻建築材料來彌補戰時配給制度造成的短缺,木匠、水暖工和電工自帶工具前來幫忙,工地上安裝了強光燈,人們夜以繼日地工作。電話公司裝好了交換機,家庭住戶借出了電動洗衣機和真空吸塵器,一車車玩具魔術般出現。農民開著卡車送來肉類和蔬菜,在佩槍警衛的監督下,縣里的囚犯清理了灌木,挖掘了水管。州長假釋了32 名女性囚犯,讓她們幫忙乾一些家務雜事”。

這一切都發生在54 個小時內:一座“粗糙松木板搭成的醫院”拔地而起,配有入院處、廚房、洗衣房、實驗室、手術室、隔離區、病房和理療裙樓,矯形科護士從明尼蘇達大學趕來,理療師則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何止於此,它們還組織了一次空前規模的疫苗實驗,有44 個州的221 個郡參與其中,其中127 個郡採用觀察對照組,84 個郡採用注射對照組。“這場美國歷史上最大型的公共衛生試驗共有約150 萬名兒童參與,就連統計學家都為之震驚”。

我們習慣了這樣一種思維,這些事應該是政府的責任。

但不論是實驗進行的1954 年,還是建臨時醫院的1944 年,這些都由私人經濟和民間機構來完成。他們所有人擔心的問題都是:如果這些交給政府,那麼我們必須讓渡權力給政府,政府在花所有納稅人的錢的同時,私人經濟也受到了傷害。

所以,“當局完全寄希望於私人企業,覺得疫苗派發的整個流程都應該​​由私人企業來完成,從生產商到批發商,再到藥劑師和各地的醫生,家長們會付錢去看三次醫生,給孩子接種三劑疫苗”。

到今天,真正悲觀的是,即使是在美國,民間社會組織和私人經濟也沒有這樣偉大的力量了。

 

 

 

 

 

 

 

 

 

 

 

製造事物的人往往並不理解他們正在做什麼

關於人類,樂觀和悲觀總是交替而來,年度圖書推薦

 

《匠人》

理查德·桑內特

 

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 年7 月

定價:45 元

現在可能有不下十本跟“匠心”“匠人”“匠人精神”相關的書正在流行,每本書都在挑逗著你的神經,每個人都希望在這個浮躁的年代裡表現出自己的冷靜與專注,透著一種世人皆醉我獨醒的淡定與從容。

當然,還有指導。他們希望能成為一個帶路人,以匠心,以匠人之姿態,指出未來正確的方向。

這個時候,有這麼一個遺世獨立的知識分子跑出來講一講到底什麼是“匠人”,應該還是挺好的一件事。理查德·桑內特,《匠人》的作者,師從於大名鼎鼎的漢娜·阿倫特,阿倫特師承於馬丁·海德格爾——介紹背景主要是想說明,他可不是那種一般意義上的緊盯著社會熱點、隨時“變現”的知識工作者,他是要時刻要思考人類命運的。

他差不多講了所有跟這個時髦的“匠”字有關的東西。比如,做好事情,專注,為自己的工作而驕傲;匠藝並非藝術,它講延續性的繼承,而不是突然的靈光一現。

這本書也總結了匠人的歷史。“自古以來,匠人的形象歷經了許多次變化,他們先後被視為苦力、奴隸、有用的基督徒、光明時代的化身,到了工業時代以後,他們又被視為窮途末路的過時人物”。

他還講到了羅斯金主義是怎麼回事,為什麼羅斯金對印刷術充滿敵意(“我想要探討印刷,還有火藥——這是當今時代兩大邪惡的東西。我有點認為可惡的印刷術是所有惡果的根源——它讓人們習慣於擁有一模一樣的東西”。)而約翰·羅斯金希望用“以前製造的、真正有特色的物品”讓維多利亞時期的人類思考,“和那些在工廠裡討生活的人相比”,中世紀行會裡的匠人們過的才是真正的生活。

然後從羅斯金主義引出了真正的問題:在光明時代的匠人觀和浪漫主義時代的匠人觀之間,我相信我們理應選擇前者,因為在光明時代,人們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與機器合作,而非如何與機器鬥爭。我們今天面臨的問題也是如此。

他拿伊万·薩瑟蘭發明的CAD 來舉例,證明“濫用CAD 的例子表明,當雙手和大腦分離時,受到傷害的是大腦”。物理學家維克多·魏斯科普夫曾經對他在麻省理工學院那些完全靠電腦來做實驗的學生說:“當你們給我看結果的時候,電腦能理解答案,但我不認為你們也能理解。”

對機器的依賴,導致我們智力在不斷下降——這種說法由來已久;與機器共同存在、共同創造,導致人性的異化,從馬克思提出至今也已經將近170 年;伏爾泰在機器剛剛代替人類生產玻璃時就已經註意到,人造玻璃也許內部有氣泡,也許表面凹凸不平,但這並不妨礙人們珍視它;機造玻璃儘管很完美,但也意味著沒有實驗和變化的空間——而追求完美給人類帶來的,伏爾泰誠懇地提醒他的哲學家同行,也許不是進步,而是悲哀。

不管是薩瑟蘭如何讓建築設計走上了沒有靈魂之路,還是青年馬克思所擔憂的“人的異化”,或者是伏爾泰的擔憂,以及今天電腦替代我們思考,其實核心的問題都是一樣的——當擺脫了匠人的身份,匠藝遠離製造者的靈魂,當大腦與雙手分離——人類創造了機器,然後又多大程度上讓人類失去了創造的自由?

理查德·桑內特在這本書的第一頁就借助漢娜·阿倫特表明了他所師承的悲觀:

“當時紐約的街頭寒風刺骨,但阿倫特毫不在意。她希望我能吸取正確的教訓:製造事物的人往往並不理解他們正在做什麼。”

過去有過去的原因,現在依舊很難改觀。即便匠人如此炙手可熱,但我們更多的還是漸行漸遠。

推薦倉位

 

更多迷你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當代迷你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